医疗数据标注
医疗数据标注现状分析
 
              数据孤岛
HIS、PACS等重要数据难以互通共享。
价值难落地
数据价值实现面临重重困境。
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合规风险
数据因其高度敏感性,在共享与交易过程中极易触碰合规红线。
三维数据复杂性
医学影像标注需要处理多平面重建(MPR)数据,传统工具在三维切片标注时出现断层叠加错误。
 
              医疗数据合作生态圈
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我们如何为您解决这些难题
01
数据采集与脱敏处理
医疗数据来源包括电子病历、医学影像(CT/MRI/X光)、临床研究数据等,需覆盖不同年龄段、疾病阶段及医疗机构类型。采集后需进行去标识化处理,移除患者姓名、身份证号等直接标识符,并对罕见病等敏感信息虚拟化处理。


02
数据预处理与标准化
原始数据需进行清洗(去除重复内容、纠正病历错别字、剔除模糊影像)和格式转换(统一影像分辨率、规范医学术语表述)。例如将不同厂商的DICOM影像调整为统一像素深度,文本数据采用ICD-11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。
03
标注规则制定
由医学专家制定标注指南,明确实体识别标准(如疾病名称标注需包含全称、别名及ICD编码)。标注团队需具备医学背景,通过案例演练掌握BIO标注法(实体起始/内部/外部标记)及专业工具使用。


04
多模态标注执行
                文本标注:采用NER技术标注病历中的症状、药物实体,并建立症状-疾病关联关系。
                影像标注:使用多边形工具勾画肿瘤边界,标注病变类型及分级(如肺结节大小/密度)。
                骨骼点标注:定位关节关键点,用于康复训练方案制定。
              
05
质量管控与审核
采用三级质检机制:标注员自检(准确率≥95%)、质检组抽样检查(召回率≥90%)、医学专家终审。争议案例需由多学科会诊确定标注结果。


06
数据交付与模型训练
输出结构化数据规范(如CSV/JSON文件)及配套文档,包含数据来源说明、标注规则版本等。交付后需进行模型验证,如影像识别模型需通过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。